當手機、PC進入存量博弈,智能穿戴設備打開了消費電子后續成長空間,智能手環開啟穿戴時代,無線耳機成為首個爆款。
目前全球智能穿戴板塊中,智能手表+耳戴式產品+智能手環占比超 90%,占比最高的是耳戴式,市占率為 55.67%,以蘋果為代表的手機巨頭是其主要玩家。
2015年-2016年VR大熱,成為消費電子的一個亮點,但是在實際體驗時,暈眩感、分辨率低、體積大、價格貴等缺點卻使得VR產品在后面兩年一直不溫不火。
時隔五年,隨著5G時代的到來,芯片算力、顯示、算法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高性價比產品的推出,AR/VR將成為最值得期待的應用場景。
克服痛點,爆款產品推出
根據工信部定義,虛擬(增強)現實(VR/AR)是指借助近眼顯示、感知交互、渲染處理、網絡傳輸和內容制作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,構建身臨其境與虛實融合沉浸體驗所涉及的產品和服務。
阻礙VR/AR大規模應用的主要痛點在于,用戶長時間使用VR/AR設備極易產生暈眩感,屏幕低刷新率導致更強的圖像閃爍和抖動感,引起眼睛酸痛、頭暈目眩等癥狀,另外,網絡環境低速率、高延遲,芯片算力不夠都會導致用戶產生眩暈感。
經過2017-2018年的技術沉淀,2019年5G開始商用,當前市面主流VR頭顯已基本消除暈眩感,延遲低于20ms、刷新率高于75Hz、單眼分辨率1k以上。
2020年10月,Facebook推出Oculus Quest 2 VR一體機,更高的性能與分辨率,更多的內容,更便宜的價格,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,去年四季度Oculus Quest 2全球出貨量超過100萬臺。
截至今年4月,Quest 2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內的出貨量已達500萬臺,Quest 2發售不到半年時間,累計銷量就已經超過歷代 Oculus VR 頭顯的總和,樂觀估計Quest 2 2021年出貨量有望逼近1000萬臺。
FB扎克伯格認為,在一個平臺上需要有約1000萬人使用VR才能使開發人員持續研發以及獲利,而一旦超過這個門檻,內容和生態系統將會實現跨越式發展。
VR/AR市場規模5年9倍
根據億歐智庫預測,2020-2025年,中國VR/AR終端硬件出貨量將由約400萬臺,增長至接近6000萬臺,VR復合年增長率達60.1%,其中AR設備年均復合增速遠高于VR設備, 可達103.4%。
終端硬件市場規模2025年達到1789億元,約為2020年的9倍,復合年增長率為51.8%。
回顧消費電子歷史出貨量,全球手機出貨量1992年僅700萬臺,歷時三年達到2000萬級別,歷時五年達到7000萬級別。
09年、10年智能手機的發展,蘋果從百萬臺出貨量升至千萬臺僅耗時1年,從千萬臺升至億臺耗時不到4年,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達110%。三星從百萬臺出貨量到千萬臺耗時不到2年,從千萬臺到億臺仍然僅耗時不到2年,4年的復合年均增長達153%。
傳統手機、蘋果和三星分別使用了15、5、4年從萬臺級別的出貨量增長至億臺級別的出貨量,耗時不斷縮減,規?;浅C黠@。
如今VR設備除了硬件體驗友好,下游應用逐漸豐富之外,驅動需求增長的核心還在于虛擬世界的規則重構,通過重構規則讓不同的人獲得極大的滿足,過去兩年,無線耳機主要是解決聽覺功能的延伸,虛擬現實的意義在于,從物質上、個體上解決視覺功能的延伸。
三年前,我們很難想象無線耳機會在短短幾年內如此普及,但在蘋果、華為等手機巨頭推動下做到了,一個偉大的產業、產品一旦到某個階段,趨勢是不可逆的,對整個產業鏈、供應鏈的帶動將超出我們預期。
蘋果AR明年15個攝像頭,一個小的硅基OLED屏價格是手機的兩倍,一顆芯片才幾十美元,依托蘋果生態,可以想象對整個產業的影響。
VR/AR產業鏈及競爭格局
VR/AR 產業鏈主要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部分,硬件層面橫跨芯片、顯示、光學、聲學、 傳感器、空間定位、手勢交互、全身推動臺捕捉等多個領域,硬件需求高,軟件分為基礎軟件和應用軟件,想象空間大。
國內VR/AR產業發展整體落后國外2-3年,VR設備市場目前主要由國外巨頭角力,去年Quest 2上市之后,Facebook市場份額快速提升,根據全球最大游戲平臺Steam的數據,今年三月FB市占率達到58%,一家獨大。
進入2021年以來,全球VR新品不斷迭代,Steam、Oculus等主流VR游戲平臺內容生態不斷壯大,軟件應用與硬件相互推動著VR整體生態發展成熟,國內VR終端廠主要有Pico。
今年5月發布的Pico Neo 3在性能上不輸Quest 2,但目前大部分的相關配套軟件研發公司為海外企業,國內處于相對空白狀態,隨著國內手機和互聯網巨頭的發力,利用生態優勢和產業鏈配套優勢有望打破現有市場格局。
A股相關上市公司
從VR一體機成本結構來看,顯示面板、存儲、處理芯片及光學器件分別占比33.90%、27.30%、16.40%及5.50%,四者成本占比超過 80%,硬件層面顯示面板、芯片、光學器件及整機制造四個細分賽道的機會更大。
來源:胡一侃